公共图书馆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到今天已经不能与过去同日而语,但由于体制的限制,过于保守的图书馆理论和图书馆工作人员观念更新不能与时俱进造成了目前图书馆的服务不能与社会同步,利用图书馆的人远远不能与现今出版物的发行增长成正比,相反还有下降的趋势。这样也就造成了图书馆这一公益性机构未能引起社会和上级的足够重视,也未能发挥它作为文献中心应有的价值。因此笔者认为要改变公共图书馆目前尴尬的境地应该先从服务上下功夫。
一、我对公共图书馆地位的认识
公共图书馆作为政府举办的公益性事业单位,从初衷上政府是想把它作为本地区收藏、加工、挖掘、利用、对大众开放的信息情报并提供各种文献资料的中心,回顾前几年美国总统访华其中一个看点就是要参观中国的国家图书馆,于是国人临时将北京图书馆正式更名为国家图书馆从而避免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没有国立图书馆的状况。从这一事件中我们不难发现,在欧美发达国家中,上至总统,下到百姓对图书馆的重视与关注绝对不是一个形象工程,而是关系全民普遍素质提高和文化品味质量的大事。他们自觉地利用图书馆而图书馆方便快捷的服务同时也为大众提供了信息资料最基本的来源地。反观中国,笔者感觉政府只是按照上级的指示或者规划建立了本地区的公共图书馆,所有的投入也大都是一次性完成,当来年需要经费时,特别是出版物相对发达的今天所给经费只能说是九牛一毛,有许多公共图书馆连人员工资都不能保证,那还谈得上购书?国家也没有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来保障图书馆经费的落实,有将公共图书馆视为政府的形象工程而过后又不再粉饰之嫌疑。这样就向公共图书馆的工作人员提出了一个关键的问题:如何将它运作下去?
我们认同政府设立公共图书馆的用意是为了提高全民素质并对政府和社会各界对公共图书馆给予的支持表示诚挚的谢意,我们也将运用这一中心好好为本地区大众服务,本着以人为本,与人方便的原则尽可能多的开展各项业务,采购多的书刊并从中挖掘出更深层的资料供大众使用,这样我们就弄清了一个概念:那就是公共图书馆是个服务性的机构,既然是服务性单位那么公共图书馆的立足点也就是社会性的,既然是社会性的那么它就应该走向社会、走向大众与社会融成一体,就好像商场影剧院,任何人都能光顾并要送货上门,尽心为人民服务。由于多少年来形成的习惯,我们仍然将公共图书馆定位在附属于行政机关的单位,强调组织关系,表面上有许多种形式的服务手段(当然也采取了一些相应的服务措施)但实质中还是坐等读者上门,因而服务方式比较简单,与当今开放的社会有些隔阂,产生了些许距离感,这就是图书馆界人士自嘲的甘于清贫,虽然有些无可奈何但从中反映出图书馆工作人员的服务理念并未从根本上改观。首先图书馆管理人员自认为地位不高,又不善于或不屑于与地方沟通,加之整个管理图书馆的上级主管部门的地位也很微妙,这其中的奥妙就是大都需要本地区经济的发展或主要领导的喜好来决定文化事业发展的快慢,何况图书馆这级机构。在强调精神文明建设的同时,物质文明建设则显得更加重要,因为经济发展了文化行业才能随之发展,没有统一的法规可供操作,这势必造成行业之间的贫富不均,发展的不平衡性,所以在图书馆管理人员当中滋生与世无争.不思进取的思想是不足为奇的;其次图书馆专业理论,特别是培养图书馆专业人材的教学模式严重滞后于时代的发展,往往只传授书本知识而忽视实际工作,以至于我们带着书本知识来到图书馆都有些怀疑图书馆学理论对图书馆工作的指导性,从学术研究的高起点再回到低手工作岗位的确让人无所适从,所学的理论知识几乎不知从何处下手实践,因此教学模式和教学理念的弊端是显而易见的,不客气的说:图书馆学理论与实践的脱节是导致图书馆界地位下降的原因之一。在一些人眼里,图书馆的工作也就是熟练工,学那么多理论有什么用?第三、图书馆工作人员自身存在的矛盾:大多数公共图书馆还在沿袭过去的服务方式,等读者上门,当然作为阵地工作它是必不可少的服务内容,读者也习惯了这种服务方式,但就是这种服务方式,使图书馆藏书与需求者之间没有达到最优的效果,我们不妨设想一下:图书馆大都建立在较为安静之地,以我馆为例,每天来看书读报的读者十有八九是常客,这中间又以离退休人员居多,给人的印象似乎是年轻人工作都忙,没有时间来图书馆,即算是利用图书馆也是为了某一种目的而来用完后即刻消失了。这么看来如果所有的人都能抱有某种目的来利用图书馆,能通过图书馆解决他们的问题只是在时间上不能与图书馆的作息时间相吻合或者在地域上有些生疏,甚至还有一些人不认识何谓图书馆,不知图书馆所藏书中蕴藏的知识含量能够解决他们的实际问题,这就应该算是图书馆工作人员的失职或者说服务手段的落后,远远不能满足读者的需求,不能为大众所接受和认可又怎么能谈得上地位和待遇呢?第四、我们常说藏书是图书馆的基础,通过这一平台开发出有价值的信息为政府、企业和个人服好务,虽然目前存在购书经费拮据的状况,但我们图书馆界人士普通能看到这样一个现象,那就是在本地区各类型图书馆重复采购现象相当严重,有些为了追求藏书数量,盲目预订采购以至本馆内复本数量远远超出额定范围,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同一地区藏有几套相同的几万元甚至十几万元的而利用率又相当低的套装书或重印的古籍给本来紧张的经费雪上加霜。一方面向上级倾述经费的不足另一方面又在拿钱盲目攀比性的采购书刊,片面地追求大而全,自身造成浪费时间,谁之过呢?在接下来的工作中又不能很好地将收藏的书刊加以开发利用,单一的通过读者自身去阅读了解,文献信息中心对这一地区所起到的作用是相当有限的,难怪互联网越来越被人认识和利用而图书馆却越来越陷入低谷,这就是信息时代与古代藏书楼之间区别点之一,也就是说没有利用价值或者说有价值却没有开发出有价值的东西这种形式的机构肯定会淡出人们的视线,渐渐被越来越多的人忘记,剩下的也只有自己去欣赏的一大堆收藏的书刊罢了。
二、我认为需要改进的几个方面
由于经济建设的持续发展,近十年来,公共图书馆的资金投入已经达到了平均每5年翻一番的水平,但需要看到的是出版物的增加更是突飞猛进而且价格还在不断的上扬,这样就形成了金钱与书刊之间的矛盾,怎样从众多的书刊中选购出最适用的书籍使它能在服务读者当中发挥出最好的效果,这是每个图书馆员应该考虑的事情,要解决这个问题除了自身努力之外我们不妨建立一个书刊调剂信息中心,让每个图书馆多余的复本书和在本馆不适用的书刊都在这个书刊调剂信息中心体现出来以此来作为其它馆购书的补充,做到物尽其用,发挥出书刊最大的价值;第二、利用自身资料优势挖掘整理开发多种形式的信息资料.为领导.企事业单位和个人的决策提供信息参考,我馆编辑的“财经前沿”“新农村科技”等4种刊物每期免费发放几百份.都受到了读者的好评并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有条件的还可以建立电子查阅和阅读系统.申请域名想方设法推荐自己的图书馆.第三.既然图书馆与读者的关系是藏与用之间的关系,那么读者就是我们的顾客,应该说哪里有顾客哪里就有我们的藏书,在人员集中的单位和社区设立更多的小型图书馆(室),通过这种大面积的覆盖方式使图书馆的藏书走进千家万户,让顾客足不出户就能利用图书馆,享受图书馆,拉近图书馆与读者之间联系同时使之关系得到空前的升华,让读者在书海中获取他们更多想要的知识,这对于实现公共图书馆成为“读者之家”这一愿望能起到很好的效果,也使我们的服务手段有了更进一步的延伸和改观;第四、大量建立社区图书馆同样需要大规模的采购书刊,为了避免采购多头、重复和浪费,应该顺势成立图书配送中心,利用公共图书馆这一优势低成本运作。因此,成立以地区中心馆为主,社区图书馆为辅的图书配送中心是首选,地区中心馆不仅要承担书刊采购和配送,同时也承担着社区图书馆的组织建设、布局和人员的业务指导与培训,在此基础上应充分利用中心馆现有的ILAS计算机自动化管理系统这一技术平台,通过统一的编目、借阅手段来实现地区间各个图书馆之间的异地借还,向全体社会成员提供更加快捷便利的流通服务;第五、建立社区图书馆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本着构建和谐社会,提高全民文化素质为根本,大力发展这一新鲜事物确有必要,温总理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人人都有享受文化设施的基本权利。作为政府的民心工程,各级党政机关应将社区图书馆建设当作一件大事来抓,从人力、物力上给予支持,使这项事业能顺利.健康地发展下去。
综上所述,笔者无非是想在图书馆服务方式、服务手段上作一点有益的探讨,现在已有许多地区已经开始着手规划社区图书馆的建设和正在实施这些方案,我馆早几年就在这方面作了有益的尝试,效果相当明显,目前已发展了单位(社区)图书馆6家,藏书不多但反映很好.平均每家有固定读者近百人并极大的方便了附近的居民.如果全国都是这样发展的趋势这对于全社会来说是一件利国利民的举措,长此以往就能使全民都溶入渴求知识的氛围之中,同时也使历史悠久的图书馆注入新的活力,使它在新的形势下、新的环境中不断地更新服务理念和服务手段,相对于提高图书馆的地位.提高书刊的利用率.提高图书馆工作人员的工作热情都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