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RC的定义
MARC是Machine Readable Catalog(ue)的缩写,意即“机器可读目录”,即以代码形式和特定结构记录在计算机存储载体上的、用计算机识别与阅读的目录。MARC可一次输入,多次使用,是信息技术发展和资源共享要求的产物。
? MARC数据最早产生于美国。1961年,美国国会图书馆开始图书馆自动化的设想,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进步,1963年,美国国会图书馆组织了在内部工作中采用电子计算机技术的可行性调查,1966年1月,产生了《标准机器能读目录款式的建议》,即MARC-1格式,1967年提出MARC-2,它是目前使用的各种机读目录格式的母本。1969年开始向全国发行MARCII格式书目磁带,并将MARCII格式称为US- MARC,即美国机器可读目录。作为一种计算机技术发展早期形成的数据格式,这一格式在定义时比较充分地照顾到图书馆书目数据在文献形式描述、内容描述、检索等方面的需要,表现为:字段数量多;著录详尽;可检索字段多;定长与不定长字段结合,灵活实用;保留主要款目及传统编目的特点;扩充修改功能强;并能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完善。美国机读目录适合美国国情,英法等国家根据各自情况创建了自己的机读目录,为了进一步协调、促进国际交流,统一各国机读目录格式,国际图书馆联合会在USMARC基础上制订了“国际机读目录通信格式”,即UNIMARC,现在许多国家都采用UNIMARC进行文献编目。
MARC有很多版本,如CNMARC是指中国大陆的MARC标准,香港、台湾地区则使用其它的MARC标准,如UNMARC。
CNMARC简介
? CNMARC是中国机读目录(China Machine-Readable Catalogue)的缩写,是用于中国国家书目机构同其它国家书目机构以及中国国内图书馆与情报部门之间,以标准的计算机可读形式交换书目信息。中国机读目录研制于20世纪70年代。1979年成立了全国信息与文献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成立北京地区机读目录研制小组;1982年,中国标准总局公布了参照ISO2709制定的国家标准《文献目录信息交换用磁带格式》(GB2901-82),为中文MARC格式的标准化奠定了基础;1986年UNIMARC中译本面世。在此基础上,根据我国实际情况,编制《中国机读目录通讯格式》讨论稿,1992年2月正式出版《中国机读目录通讯格式》,即CN-MARC。CNMARC格式为我国机读目录实现标准化、与国际接轨,从数据结构方面提供了保障。
MARC数据的作用
图书采访利用MARC数据,就可以通过图书的ISBN号,调入正题名、责任者等图书内容,从而简化图书采购数据的录入。购买图书馆软件最好选支持MARC数据导入导出功能,这样大大减少现在及将来图书录入工作量。可以避免将来换软件要重新录入数据的风险。
图书编目利用MARC数据,可以将图书内容直接调入图书管理系统进行编目,使图书编目工作变得快速、准确。
读者订书可以通过网络,将要出版的新书发布给读者,再由订书系统软件来收集出受欢迎的图书,进行实际订书。
特夫克图书馆管理系统自带300万条CNMARC格式书目库,支持CNMARC格式书目数据的导入导出,可大大减少编目录入工作量。 |